第一任:孫中山(1919年10月—1925年3月)
孫中山,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。名文,字德明,號日新,后改逸仙;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。誕生于1866年11月12日,廣東香山(今中山市)翠亨村人。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,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,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,在政治上也為后繼者留下珍貴遺產。著有《建國方略》、《建國大綱》、《三民主義》等。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結集出版,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《孫中山全集》,臺北1969、1973、1985年出版的《國父全集》等。
第二任與第五任:蔣介石(1926年5月—1927年3月、1938年4月—1975年4月)
蔣介石,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、政、軍主要領導人。名中正,字介石,學名志清。浙江奉化縣人。1887年10月31日(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)生。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臺北。他一生的言論、文電極多,散見于報刊和內部檔案。臺灣當局編有他的“全集”、“思想言論總集”等。
第三任:張靜江(1926年5月—1926年7月代理)
張靜江(1877—1950),名人杰、增澄,吳興(今湖州)南潯人。1950年9月3日病死巴黎。
第四任:胡漢民(1935年12月—1936年5月)
胡漢民(1879-1936)原名衍鴻,字展堂,廣東番禺人。1935年胡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。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。1930年主持編成《總理全集》。1933年創辦《三民主義月刊》。所著《三民主義的連環性》等,為國民黨理論家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。
第六任:蔣經國(1975年4月—1988年1月)
蔣經國(1910年4月27日—1988年1月13日),男,字建豐,浙江奉化縣人。蔣經國系蔣介石的長子,曾任“中華民國”第六—第七任“總統”(1978年—1988年),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,“中華民國”“行政院長”、“國防部長”、“總政治作戰部主任”等職。蔣經國是大多數臺灣人民所認同的政治領袖,也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任“總統”中,唯一符合政治家定義的“總統”。
第七任:李登輝(1988年1月—2000年3月)
李登輝(1923-)祖籍福建永定,出生于臺灣臺北縣三芝鄉。日本皇民化運動期間曾改名為巖里政男,祖籍福建永定縣,首位由公民直選選出的臺灣地區領導人。卸任“總統”后,李登輝公開提出了臺灣獨立的主張。2001年9月21日,被國民黨一致決議“撤銷黨籍”。
第八任:連戰(2000年3月—2005年7月)
連戰,字永平,臺灣臺南人,祖籍福建漳州,1936年8月出生于陜西西安。在兩岸關系上,連戰認同“九二共識”,反對“臺獨”,主張發展兩岸關系,致力臺海和平。在其黨魁任內,國民黨倡議并推動了兩次臺商春節包機,并決定應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,以國民黨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大陸。
第九任:馬英九(2005年7月—2007年2月)
馬英九,1998年至2006年擔任臺北市市長,2005年擔任國民黨主席。2007年2月,因遭特別費案起訴,宣布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,并宣布參選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。
第十任:吳伯雄(2007年2月— 2009年10月17日 )
吳伯雄,1939年6月19日出生,臺灣桃園人。在2007年4月7日舉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中,原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當選為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。得票率近87%。
第十一任:馬英九(2009年10月17日— )
馬英九認同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,認為“國家統一是確定的目標”,認為“臺獨”的主張是“不應該、不可能、不必要的,是冒險行為”。
|